小知识,大有用!在这里为大家分享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在学习生活中有人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的解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虽然从基础教育的发展规模来看,已经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到2020年,我们已经达到了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这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也是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的起点。在新时期,我国教育基本普及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50%。就基础教育的发展规模而言,已经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但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今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在2015至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领域的关键词都是“公平”和“质量”。也就是说,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上层建筑受到生产力变化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但是,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未来教育很难解决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必须从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本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方面来审视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
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人们常说“乔布斯因为发明了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而改变了世界”,而马云因为发明了电子商务而改变了商业模式和物流流程,而这就是创造思维改变了思维定式。又如集装箱,过去运输的材料都是散装的,效率很低。货柜运输的发明,彻底改变了运输方式,提高了运输效率。思维的改变导致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社会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一个不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没有创新思维的无止境,就难以适应变革时代的生存要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2年发表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题为“培养教师,提升21世纪学校领导力:世界经验”。这份报告指出,在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生活方式等。
就国内情况来看,当前教育面临着培训机构捆绑办学的问题:有的培训机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一天一天地做题,实际上这样做导致学生普遍处于“被教,被学”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转变思维方式。
从课堂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
最好的训练思维的地方是课堂。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环节。另外,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做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从教学向学习的转变。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从教学到学习的转变,首先要把学生置于主体性的位置,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即学而不思,不思而学,学习是空谈,得不到真知。
与其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不如做他们学习的引路人。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过去,我们也常常提倡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这些问题都是由教师而非学生自己提出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目前无论是倡导学生参与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还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PBL)、STEAM教学,其目的都在于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勤于思考,学会思考,发展思维。
另外,在提倡自主学习的同时,需要克服一些误区。自主性学习不是个体学习,而是合作学习,形成了师生间、同伴间的学习共同体;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慢慢探索。
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不同。不同天分的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些差异,课堂教学常常是在中等水平上设计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因特网的应用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和权威。但是,这并不否定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设计合适的学习方案,花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策略和方法,注意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学生成功地学习。新时期的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
整体来说,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小编在这里已经为大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大家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在评论区互相交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