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又到了小编为大家解惑时间,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在大学里提升自己?高校应该如何应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资料和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最近教育界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即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罗斯(MartinRoth)提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时,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的两个高中生中,有一个会进入大学。换句话说,接受大学教育,将来成为大学生是很常见的。
普及高等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以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个消息并不满意,“本科生越来越不值钱了,以后都以白菜计价”和“都是大学生,然后很多找不到工作”的论调开始兴起。
教育的发展阶段。
都有这个想法,因为很多人还停留在过去的高考概念上。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社会已经有了高考改变命运的基本共识。客观来说,在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这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也就是处于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只有少数同龄的学生可以上大学,所以高考被认为是“改变命运”是符合现实的。现阶段,考上专科也是农村学生改变身份的“跳龙门”。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考录取率显著提高,进入大学的同龄人增多,高考改变人命运的作用越来越弱。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龄人大多上大学,上大学没有改变命运的色彩。
据财政司司长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820万,预计2019年将达到834万。这个数字在未来一定会继续上升。
高考认知变化。
曾经,学好数学和物理不怕走遍天下。但这句话最早提出的时候,正是我国知识教育普及率很低的时候,急需人才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倡导学习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积极性。
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高考与过去的高考将会有本质的区别。随着教育的普及,社会越来越繁荣复杂,已经不是读死书的时代了。社会充满了机遇,但也增加了许多未知的挑战。只学习拿高分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了。而是要注重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近图片恰逢高考倒计时100天,无数同学开始紧张备考。为青春流汗是值得永远铭记和回忆的事情。但如果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仍然有“高考改变命运”的理解和期待,那么毕业后找工作就容易对自己的工作期望过高,导致一个人不能高不能低的尴尬局面。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他们离开学校就会有一个很高的起点。要真正做好,他们往往从基层做起。
如何在大学里提升自己?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考上大学,门槛大大降低。但即使都读大学,毕业后差距也很明显。有些人一次次碰壁找工作,而有些学生却能成功进入理想企业就职,从而在职场打下良好的开端。
所以,并不是“本科生越来越不值钱”。你要考虑的是,当你和别人有相同的标签时,你应该从哪里开始,这样你才能在未来的人群中脱颖而出。
未来的大学生不要过于依赖学历为自己加分,而应从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来规划学业发展,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价值。只有让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进入各个行业,才能有效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高校应该如何应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要注重特色和质量。高校专业设置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更多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的社会将从一个有学历的社会走向一个有能力的社会。在能力社会,对办学的评价不是看其定位,而是看其在这个定位下的办学水平。各种学校只有淡化学历,注重能力和素质,才能提高教育水平,扩大受教育者的选择。
教育的意义回归本义。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根本,有德有才的人才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不是文凭那么简单。有责任有责任有使命有意愿!
树立新观念。
目前,中国已经确定了教育现代化和到2035年成为教育强国的目标。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家长和办学机构应树立新的高考理念,以此推动高考改革和办学改革。
普及教育的钟声已经敲响,高等教育需要主动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的普及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点击下面的程序,选择教育行业。财政司司长会带你进入教育界,看看现时教育行业的新格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如何在大学里提升自己?高校应该如何应对?所谓人多力量大,大家可以集思广益,有什么更好的见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