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又到了小编为大家解惑时间,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高等教育筛选标准引导了什么?教育应使我们具有这三种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资料和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在中国小学教育中,一个很大的目标就是筛选,通过全国高考来决定哪些学生能最终享受到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是保障公平的一项无奈举措。
不可否认,因为放眼全球,各国都需要一个相对的标准来衡量各级教育机构的成功,而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就像中国只有一个清华、一个北大、一个复旦和交大一样,美国常青藤学校也不多。
高等教育筛选标准引导了什么?
为了筛选那些能够获得最好教育资源的少数学生,我们牺牲了许多其他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该得到的教育资源吗?难道就不能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吗?
无可奈何,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筛选评价作用,而忽视了培养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在这个年龄阶段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理想化的教育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为出发点,以教育培养需求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筛选评价标准。
但是,基于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来预测未来,从而制定现在的培养标准,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没有很大的远见和责任感,现有的教育管理者就不会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这至少要过十年才能做到。
这样,一个简单的途径就是在筛选标准时动脑筋,这样,各种围绕似乎并不标准的答案进行的考题研究便成了教育管理者的焦点。
而且每一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又都是从筛选的角度出发(比如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的升学率等等),层层传递到每一个年级和每一个班级,最终扼杀了教师的创新和能动性。
并且采取分班、分流等措施,将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拔出来,以确保这些指标达到优秀水平;同时,教师还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大规模的练习、模拟、考试,并在题目、猜题等方面动脑筋,对筛选标准进行猜测,力求使学生熟悉和记住标准答案。
然而,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对学生的优劣,社会也不是这样评价的,这种固定的应试思维(fixedmindset)最终不能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社会;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就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而言,教育应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人生三方面的成功:个人生活的成功,个人经济财富的成功,以及作为社会公民的成功。
人们常常过了四十才开始开始永不断的教训和不菲的代价,慢慢明白人生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才开始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应该追求的东西。
就教育的中间目标而言,从受过教育的人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从事理想的事业的角度来看,教育应使我们具有三种能力:
基本能力:例如:交流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个人管理能力:例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灵活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终身不断学习的能力等。
团队合作能力: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例如,与团队合作工作的能力等等。
所以,如果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服务,那么服务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增值,而增值又可以使付出的时间和金钱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种情况在高等教育中已日益明显,像EMBA混圈,拿到文凭,学习知识(对不起,我只能这样排序),在市场营销方面对其卖点和价值都非常清楚。
但是小学教育却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思考小学教育要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必须立足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来思考这段时间应该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从而相应地思考、设计、传授知识和技能。
初等教育只注重筛选,最终必然沦为应试教育,学生最终必然成为考试机器。
大多数学生由于受筛选式教育而失去了全面学习成长的机会,而那些具有特殊学习兴趣和专门知识的学生却倍感挫折地面对着这一标准。
而且,在父母不能用手投票的环境中,他们必然会对公立学校失去信心,最终选择出国深造。所以,面对低龄化留学的小留学生,看到他们早些离开父母独立生存、生活、学习,倍感父母的无奈,同时也常常很同情他们。
希望,中国的教学主体多元化的进程能够加快;
希望,中国的差别化教育能早日实现;
希望,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竞争能尽早启动,自主办学能力能在市场优胜劣汰中迅速发展。
正如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迅速改革发展一样,我坚信,只有通过改革(改变现有教育体制和制度)和开放(引进包括私营企业、社团和外资在内的外资),通过市场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基础上独立办学的主体,必然会像哈佛等名校那样,爱惜自己的羽毛,加强大学管理,消除招生漏洞,重视办学和教学质量),中国的教育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和发展。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高等教育筛选标准引导了什么?教育应使我们具有这三种能力!所谓人多力量大,大家可以集思广益,有什么更好的见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猜你喜欢